防“艾”不妨“爱”,这些知识你get了吗?
2023-09-14 08:59:1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东安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何璐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408

“世界艾滋病日”的由来

自1981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以后,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,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。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,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,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“世界艾滋病日”。

艾滋病是什么

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(AIDS),是由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,HIV攻击免疫细胞,使得免疫细胞功能缺陷,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甚至免疫系统崩溃,继而出现多个器官机会性感染及罕见恶性肿瘤,最终导致死亡。

迄今,尚无可以根治艾滋病的药物,也缺乏有效预防感染艾滋病的疫苗。一旦感染艾滋病,需要终身规律服药,会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健康损害,对学习、就业和家庭等方面带来较大影响。

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

艾滋病病毒存在于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体液中,包括血液、精液、阴道分泌物、乳汁、伤口渗出液等,具有很强的传染性。任何能够引起体液交换的行为都有传播艾滋病病毒的可能。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传播途径:

性传播

与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无保护措施的性交(经阴道或肛门)或口交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。性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,性伴侣越多,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越高。

血液传播

输入被HIV病毒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;与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共用注射器具静脉注射毒品或药品;移植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组织器官;使用被HIV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等。

母婴传播

感染了HIV的孕妇能够通过胎盘将HIV病毒直接传染给胎儿,也可通过产道和产后母乳喂养将HIV病毒传给婴儿。

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
艾滋病病毒
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,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、拥抱、抚摸、礼节性接吻、共餐、沐浴、游泳、共用公共设施(如厕所、游泳池、公共浴池、电话机、公共汽车等)、咳嗽、打喷嚏和蚊虫叮咬等都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。

艾滋病预防的“三大防线”

防线一:预防经血液传播

  • 严禁吸毒,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。

  • 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,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。

  • 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、剃须刀、刮脸刀等个人用品。

  • 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体液接触。

防线二:预防经性途径传播

  • 尽量少参加以饮酒为主的聚会,聚会时少饮酒,以免出现“酒后乱性”、“酒后失控”的行为。

  • 尽量少去“酒吧”、“蹦迪”等娱乐场所,避免接受不熟悉的人给予的烟、饮料等,因为这些东西里面有可能隐藏着毒品之类成瘾物。

  • 发生性行为时,要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。

防线三:艾滋病暴露后预防

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在暴露于高感染风险后,如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感染状况不明者发生体液交换行为,及早(不超过72小时)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,降低感染风险。

暴露后预防应当在发生可能感染行为后72小时内用阻断药,持续服用28天,服药越早,阻断效果越好。

温馨提示

艾滋病危害大,但艾滋病并不可怕,我们应当正确科学认识艾滋病,认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,自觉抵制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,不歧视艾滋病患者,做好科学防艾。艾滋病患者也不要过于焦虑,应积极治疗。让我们携起手来,共同抗击艾滋病。

责编:何璐

来源:东安县融媒体中心

  下载APP

东安融媒